国内游戏人对日本市场的误解,是怎么形成的?
导语:现在再看日本就好理解了。日本的80后90后从小接触的作品基本都是勇者战魔王这种经过改良的日式奇幻:玩的游戏是《勇者斗恶龙》、《塞尔达传说》、《最终幻想》,看的小说是《罗德斯岛战记》,看的动画是《秀逗魔导 现在再看日本就好理解了。日本的80后90后从小接触的作品基本都是勇者战魔王这种经过改良的日式奇幻:玩的游戏是《勇者斗恶龙》、《塞尔达传说》、《最终幻想》,看的小说是《罗德斯岛战记》,看的动画是《秀逗魔导士》,剑与魔法的题材在日本人心中扎下了根,就像《西游记》对我们的影响一样。 ![]() 而且这些作品还很优秀,对日本ACG稍有了解的都知道这些作品的分量,而同期有什么阴阳师题材的大作吗? 几乎没有。 很可惜,虽然阴阳师属于日本的本土文化,但在抢夺年轻人注意力上,他败给了西洋与日本融合的日式奇幻。 原因有两方面: 一方面,对于日本人而言,单纯的阴阳师题材有点儿陈旧,有点儿“渋い”,估计就跟八九十年代咱们中国年轻人对《聊斋志异》的印象差不多。 另一个方面,勇者战魔王这种源自《龙与地下城》的西方中世纪题材,在日本人眼中比较洋气,容易吸引眼球。而且,八九十年代同类题材连番登场,持续轰炸日本市场,把日式奇幻这个印象牢牢钉在日本年轻人的视网膜上。 日式奇幻具体是怎么做到的,请看下一部分。 日式奇幻如何攻占日本 1985年,新和出版社翻译的TRPG《龙与地下城》日文版在日本发售,这款桌面游戏因红色的包装亲切地被玩家称为“赤箱”。 ![]() 其实在《龙与地下城》日文版引进之前,《龙与地下城》英文版、电脑游戏《巫术》、宇宙冒险TRPG《旅行者》等同类作品已经在一些小圈子里流行。 比如《罗德斯岛战记》小说版作者水野良就提到他大学时期组织的TRPG社团巅峰期达到了100多人,每月都会组织TRPG合宿活动,当时大学生群体中没玩过这类TRPG的几乎为零,这热度估计跟中国的《狼人杀》差不多。 为什么TRPG这么火,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对社交的迫切需求,而TRPG恰巧扮演了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纽带。大家去合宿玩《龙与地下城》了,你不会玩就等于被群体所排斥,这个理论从古到今都是通用的。 但是限于语言、硬件成本、文化题材等因素,早期的《巫术》等作品的人气并没有爆发性增长,直到1985年6月无需昂贵电脑即可游玩的《龙与地下城》日文版发售。 《龙与地下城》的轰动吸引无数厂商纷纷跟进开发同类题材的作品,其中最有名的跟风作成功反客为主,这就是《勇者斗恶龙》。 ![]() 《勇者斗恶龙》在游戏界的大名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整个系列被誉为日本国民RPG,系列作品全部是百万以上的大作(销量表见下)。 ![]() 初代作品发售于1986年5月27日,售出150万份,位列FC游戏总销量排行榜第十八位。不过坦白地讲,初代作品有很明显的赶工痕迹,全程只有主角一人不说,勇者的攻击手段也非常单一,但是在当时真的是非常不错了,因为这款游戏瞄准了C。 因为传统的《龙与地下城》虽然是日文版,游玩成本也比电脑游戏《巫术》低,但是能弄懂那堪比辞书的游戏规则的人却是凤毛麟角;更何况,要玩《龙与地下城》人数可不能少,那如果只有一个人却想玩《龙与地下城》呢? 而发售在FC上的《勇者斗恶龙》满足了这些玩家的需求。 尝到甜头的Enix又在半个月后,也就是1987年1月推出了《勇者斗恶龙2》,本作增加了同伴,也丰富了玩家的策略,游戏中的设定也逐渐丰满,除了不平衡的怪物设定,本作的素质非常优秀,最终也售出了241万份。 不过,《勇者斗恶龙》真正的热潮是两年后发售的《勇者斗恶龙3》,那时玩家有多喜欢这个游戏,看看下图的排队盛况就知道了。 ![]() 上图这条蜿蜒的队伍就是为《勇者斗恶龙3》而排,这其实还算好的,有的是排队是为第二天新进的游戏而排队,比如下图。 ![]() (编辑:二游网_345游戏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